寫給"新教育爸爸媽媽"--別讓自己的期待造成孩子的分裂
來源:
|
作者:sxyrscn
|
發(fā)布時間: 2021-01-04
|
484 次瀏覽
|
分享到:
昨天是明睿書院的心理課.
在課程當中我發(fā)現(xiàn)了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一個是家長們沒有任何感知力.
第二個是學生在做內心真實自己和父母期待中的自己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先說第一個問題:家長們直接表現(xiàn)出來就是對新教育的理念說起來都是頭頭是道.張口閉口談理性,談思維,談成長,談轉變,談國民素質.然而在團體心理的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都只是在概念層面的,并沒有深化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所以大多都是空談.
當家長們在進行"理論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在談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問題.孩子們昏昏欲睡.我就問他們,為什么你們一開始說話,孩子們就想要睡覺呢?
家長們反省說:大概是自己的思維不夠清晰,大概是自己的觀點不夠明顯,大概是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夠好......
我對他們說:那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們沒有感受力,覺知力.你們有一大堆的觀點和理念.然而你們不能感受到此時此刻你自己內心的感受,你們的頭腦和心是分裂的,隔離的.所以更感受不到別人內在的需要.你們把自己想到的理念都拿出來了,但是孩子們的心卻對你們是關閉的.因為你們并沒有把他們當成完整的人的存在來看,也沒有跟他們去建立一個能夠進行良性互動的基礎,所以,無論你們說什么,他們都是不愿意聽的.
所以學生們的反饋是:
聽他們說話就暈.
他們一開始說話就覺得他們繞啊繞的,我努力的想聽明白,后來發(fā)現(xiàn)繞來繞去也說不清楚就索性不聽了.
他們說了半天,最后自己都忘記自己最初的表達是想要干什么了.
學生們在團體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大.直指主題.當他們之間有任何的問題,或者對伙伴的某個行為有看法.他們直接表達,就算有情緒了,他們也坦承自己的情緒,先去表達情緒,然后覺察情緒背后的原因和舊傷.最后通過和解把情緒和舊傷都療愈,這個過程不但能夠解決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時常還能夠讓他們覺察到這個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層原因.
家長們看到學生們的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自嘆不如.
一天的課程結束之后,家長們就問為什么他們也是想解決問題,卻覺得越解決越麻煩.但是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那么快,那么清晰.
我說:首先是孩子們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很坦誠,他們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內在發(fā)生了什么,然后通過表達,覺察到哪部分是想幫助對方,讓對方理解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哪部分是源于自己的一些負面回憶控制了現(xiàn)在的行為.一個人只有非常清晰和了解自己內心的狀態(tài),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原因.才有能力去感知,理解別人的內心狀態(tài).你很了解別人內心狀態(tài)的時候,會很直接地"看"到他的需要.解決問題不就很簡單了嗎?而成年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是從自己的"觀念"出發(fā)的,沒有用到自己的心,也無法感知到對方的心.所以都是在"理念層面打架",像進了盤絲洞一樣,繞不清楚.更直接的說,孩子們活得很真實,很坦然,成年人活得很假,很虛偽.
好的教育是老師活得很真實,很坦蕩,很真誠,很快樂,很美好.言傳身教,孩子們也能夠真實自在地活在當下.家長們也是不斷地修復自己的"分裂",最主要的是頭腦和心的分裂,活得合一和真實,孩子們也會看到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學習就這樣發(fā)生了.
在明睿書院理性思維和感知力的培養(yǎng)是并駕齊驅的.并沒有干巴巴的只談提升思維,理性思維.而是要左右腦平衡發(fā)展,理性思維和感知力平衡發(fā)展.甚至理性思維是建立在感知力基礎之上的.尤其是在人際關系中.如果你對人性不了解,你對對方的內心狀態(tài)一點感受力都沒有,你說的東西不能直接進入對方的內心,你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你說的一大堆的理性話也是沒有建立在真實基礎的.就像一些很理性的理科生,看起來思維很好,說話也一條一條很清晰,但是人際關系糟糕,生活混亂.說的很多話都不是別人需要的.
明睿書院對學生的培養(yǎng)是要求兩個方面都要有的,心理課程培養(yǎng)的不僅是分析能力,理論能力.重要的是實踐能力.其實最初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療傷階段.療愈來自家庭的,體制學校的,自己回憶里一些放不下的障礙等等.先清空了再建設.
所以看到問題的能力是一方面,你如何把自己很好的"禮物"讓人家很舒服的接受是更重要的能力.
第二個在團體心理課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是:孩子們的成長動力都非常強大,但這種成長的努力過于著急,壓力太大,反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來我才意識到是父母的期待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我問學堂里最優(yōu)秀的男生:是誰的期待讓你這么著急成長的?
他突然很難過,哽在那里半天說不出來.許久他才說到家里的一些情況,父母選擇新教育面臨的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如果自己不快速成長,不努力,就對不起父母.
他說的話引起學堂里所有孩子的共鳴.
選擇新教育的孩子們面對的最大的壓力來自于此.他們深知家長給的這種"期待成長"的壓力對他們來說,有時候讓他們很難受.但是,他們覺得盡管如此,至少要比回到體制學校要好?。?/span>
大概是這種心理被家長們"掌控"了.所以家長們都會"利用"孩子們的這種心理來跟孩子們玩新的"情感游戲".
具體表現(xiàn)在:
學生們每次打電話都會面臨如下問題:
你這的成長是什么?
你的收獲是什么?
你的改變是什么?
我真希望回來時能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你?。?/span>
我真期待能見到一個成長得非常卓越的孩子?。?/span>
你要好好成長,你要好好努力,像卓藍,靜慧(今日學堂優(yōu)秀學生)那樣優(yōu)秀!
......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們有時候是很難受的.我這個做老師的也是很難受的.
這就相當于,很多的家長雖然接觸到了新教育,明白了體制教育給孩子帶來的破壞性,毅然的選擇了新教育學堂.但是,選擇了新教育學堂之后,陳舊的思維還是沒有改變.只不過是把體制學校的"要好好考試??!努力考上好大學"的詞換成了新詞"要成長啊,收有收獲啊,要有轉變??!要提升思維啊!考上今日學堂??!".
本質上都是一樣,給了孩子一個很強的期待和對未來的許諾.這許諾放在體制學校就是:你要好好學習,好好考試,將來就會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就會有個好前途.
在新教育學堂就換成了:你要好好成長,好好努力提升思維和理性,你好好努力轉變自己,以后可以進今日學堂,進了今日學堂就會像卓蘭,靜慧那樣優(yōu)秀.像他們那們優(yōu)秀,你就會幸福啦,成功啦!
在我這里有一個六歲多的小朋友,父母就是這么"培養(yǎng)"他的.所以他就堅定地想進今日學堂.其實這么小的孩子,他哪里知道今日學堂會給他帶來什么啊.他只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這樣的信念:你現(xiàn)在是不優(yōu)秀的,你進入今日學堂之后就會非常優(yōu)秀.所以他就覺得他一定要進今日學堂才會變優(yōu)秀,他變優(yōu)秀了父母才會愛他.
接著,他真的獲得了進入今日學堂試讀的機會.可是去了之后,他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樣?。M了今日學堂并沒有從此就優(yōu)秀了,快樂了.幸福了.反而也一樣要學習,要運動,要慢慢建立行為規(guī)范.父母也一樣會問他學習到了什么啊,收獲了什么啊,他就郁悶了.大概覺得被"父母騙了".
其實這孩子比那些被父母"騙了"很多年直到大學畢業(yè)進入社會的人要幸福多了,他還有重新建立自己判斷力和思維力的機會.
但那些體制學校被家長們騙大,說考上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就會成功,幸福的人要好多了.那些人很多直接就變成了"啃老族""游戲族"等等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這孩子試讀失敗之后回來狀態(tài)比沒去今日學堂之前還差很多.心理創(chuàng)傷很嚴重,很敏感,很脆弱.
這并不是說今日學堂造成了這個孩子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而是父母給孩子的信念是有問題的.
到了我們這邊.一點一點給他清理不合理的信念帶給他的影響.讓他明白,優(yōu)秀的人是無論在哪里都要認真生活的人.優(yōu)秀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會優(yōu)秀,無論在哪里都要在那里好好玩,開心地學習,慢慢成長.所以不是非得去了今日學堂才會優(yōu)秀.而是自己在生活中就是優(yōu)秀的,然后你可能會去今日學堂,也可能會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你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可能性.但不變的根本是你現(xiàn)在就是個很棒的孩子,要現(xiàn)在做好了,未來才會好?。F(xiàn)在沒有好好的做,一直期待突然去了哪里就一下子變優(yōu)秀了,是個虛幻的夢,不存在的.
當然不是幾句話就能改變這個孩子,需要很長時間的調整才會恢復他原本的活力和學習動力.
最初來到明睿書院的一個女生,也是這種情況.她覺得進入今日學堂就會優(yōu)秀.只要是今日學堂的孩子就會很優(yōu)秀.她試讀失敗了人生就從此灰暗了.那個時候,她天天嘴上掛著以后的目標是進入今日學堂.但是生活中卻是無比的散漫,各種狀態(tài)連達到正常都是困難的.我想這種現(xiàn)實和期待的差矩如果始終不調整,這個孩子只有每天活在幻想中度過了,時間再久,難保精神不出問題.
直到用了快兩個月我才讓她逐漸明白不是進入今日學堂才能夠優(yōu)秀.而是你要先優(yōu)秀才有可能去今日學堂.也就是說你要在哪里都安心在那里做最好的自己,在那里開心的生活和學習.至于結果不是那么重要,今日學堂也好,明日學堂也好,后日學堂也好,只是一個可能性而已.那樣的任何一個可能性都不會決定你的人生.唯一決定你的人生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的,你才是主因.
而且今日學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樣的優(yōu)秀,而且那些優(yōu)秀的孩子不一定每一個將來都會很幸福(估計敢說這句話會被今日學堂的粉絲們拍死,嘻嘻.)這個孩子剛開始就是"人在明睿書院,魂在今日學堂".只要聽到任何人說今日學堂一星半點兒不好,都恨不得殺了誰.
我不知道家長們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狀態(tài)是正常的?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孩子現(xiàn)在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中?
這樣的狀態(tài)繼續(xù)下去,不覺得孩子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么?
我沒有遇到有任何一個家長不帶任何期待的去跟孩子這么說過:
孩子,你愿意跟我分享一下你過得怎么樣嗎?
孩子,你想跟我說些什么嗎?
孩子,你現(xiàn)在幸福嗎?快樂嗎?
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基礎:當下!當下好,未來才有機會好.當下不好,未來肯定不會好.空中樓閣!
在給孩子們講電影課《阿甘正傳》時.正好也是有幾位家長在的.那天雖然講的不是很多.但卻講到了這部電影核心的一點內容.
就是阿甘和珍妮,丹中尉命運的巨大差別,以及對生活體驗能力的區(qū)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阿甘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如果命運把他拋到了一個生活巨變中,他就坦然的接受,臣服.不去報怨,不去思前想后,而是迅速的跟這件事情合一,體會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感受,做好它.如果能夠選擇,就選擇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不去在意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別人的打擊和評價都不能夠影響到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他很簡單,他只想到:這只是一件我想做的事情,我不期待某個結果,我只是要做它而已.所以,成功對于阿甘來說,只是所有過程里的某一個過程,來了,走了,都如常,生活在繼續(xù),他也會繼續(xù)投入新的生活里,不會固守著某個成功不往前走了,也不會固守著某個遺憾不會生活了.
珍妮因為童年的一些遭遇.內心充滿了恐懼和怨恨.她小時候的一個祈禱:上帝啊,請把我變成一只鳥,讓我離開這里.
珍妮的夢想是:變成全國有名的歌手.那時候,她就可以自由了,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了,那時也才能夠幸福和快樂.所以終其一生,她并沒有等來那個夢幻中的成功和幸福.
丹中尉的家庭里從小就給他傳遞的價值觀是:你的祖先們都在戰(zhàn)場上獲得了榮譽,你的命運也應該如此,你會上戰(zhàn)場,要么死在戰(zhàn)場上,要么帶著榮譽回來.無論怎樣,你得到戰(zhàn)爭的榮譽,你就是成功的,那時你才會幸福,快樂.
珍妮和丹中尉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很強的期待.他們都期待有一天會成功,成功之后就會有自己想要的幸福.結果那個成功總是不來,或者是再也沒有機會來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充滿了怨恨,憤怒,混亂,自暴自棄.他們的生命里沒有美好的回憶,因為他們的過去從來沒有好好活過,所以沒有回憶,現(xiàn)在也沒有好好活過,都用來怨恨和憤怒了.所以也是沒有未來的.
電影里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片段:珍妮臨死之前問阿甘一個問題:你在越南的時候,有過恐懼嗎?
阿甘想了想說:是的...我不知道.當雨停的時候,有時能看到星星...那感覺很好.就像太陽下山前,在拉巴特灣,海面的閃閃鱗光...就像山間的湖水...那樣的清澈,珍妮,就像另一片天空,兩重天空.還有在沙漠里,當太陽升起...我分不清,哪兒是天,哪兒是地.
珍妮羨慕地說:真是美麗.我但愿那時和你在一起.
阿甘說:你確實在的.
在阿甘的心里一直裝著自己愛的人,然后一起去體驗每一個當下生命中的美好.因為忙著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都來不及恐懼.因為沒有錯過,因為真正活過,所以沒有遺憾,沒有抱怨.
在課程里我問大家:若當時珍妮和阿甘在一起,她能體驗到那樣的美好嗎?
孩子們說:不能.
為什么?
孩子們的回答很棒:珍妮一直活在過去的恐懼回憶當中,沒有出來過.
是的,這個女生要么就活在過去的恐懼和憤怒中,要么就是活在對未來的期待中.她從未活在真實的當下過.所以她沒有真正活過.所以至死她都是遺憾的,沒有真正品味過活著滋味的.
不知道有幾個做父母的,無論是體制教育的還是新教育的父母,你們可曾真實的活過?
若你真實的活過,你確實知道,如何傳遞這種面對生命的態(tài)度給孩子.如果你沒有,你活在對過去的悔恨中,活在對未來的期待中.唯一不在的就是現(xiàn)在.那么你也會把很強的期待帶入你的孩子生命里.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自己做什么樣的花開放,做什么樣的樹結果,這個自由要還回到孩子手里.若你真正在此時此刻,在當下活過,你會知道,那種自由意味著什么.那種愛意味著什么.你會告訴你的孩子,愛上你的現(xiàn)在.
阿甘說: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所以,他從來不期待會有某一個特定的結果會出現(xiàn).只是用心品味現(xiàn)在吃在口里的那一個.
阿甘說:奇跡每天都發(fā)生.
所以,他用心活在每一天,并不期待奇跡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發(fā)生.所以,他只是在每一天的生活細節(jié)里發(fā)現(xiàn)美好.
阿甘說:我不懂我們是否有著各自的命運,還是只是到處隨風飄蕩(就像片頭片尾的羽毛.人在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在宇宙中,就跟一根羽毛一樣的渺小和脆弱).與其抗爭,抱怨,期待.不如臣服,接納,然后在那一刻來臨的處境做最好的自己.能夠選擇時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不能選擇時也不必抱怨,同樣也好好的活.
阿甘說:人們常常問我:"你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什么意思,難道我以后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每一次看到這里,我都會很感動.
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太聰明了,所以想要做這樣的人,那樣的人.家長們想要學習張校長,想成為張校長那樣聰明的人,想成為劉老師那樣智慧的人,想成為各種各樣成功的人.家長們也是這樣來期待孩子的,要成為一個努力成長的人,體制學校的就要學習高考狀元.新教育學堂里就要學習張鐘瑞,修之凱,楊卓藍,劉靜慧那樣的人.
為什么家長們不成為自己?(雖然每個人都會說: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然而活的時候,大概都是想活別人的生活吧.
為什么家長們要剝奪孩子們成為自己的權利.
當你總是追問他們:你成長了什么?
你收獲了什么?
你學習到了什么?
我希望看到一個轉變后的你.
這就意味著否定了此時的他自己.
然而當你否定此時的他自己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想建造一個高樓,但是只想要26層.底下的25層都是多余的.可以不要的.
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樓會坍塌,這樣的孩子也會坍塌嗎?
我可以跟家長們配合來玩這樣一個皆大歡喜的游戲.配合家長們讓孩子們"努力成長".反正,孩子們還能永遠在我這里嗎?以后出了問題又不要我來負責.若如此,孩子們短期內都會看起來有很大的進步,按照家長們的期待成長為像卓蘭,靜慧那樣有演講力,有寫作能力,思維清晰的新教育人才.
然而,有沒有一個家長想過.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分裂的家伙呢?
他在做父母期待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間一直矛盾,一直痛苦,一直難以取舍.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尤其是看到父母為自己的事情用心付出了,承擔了很大的壓力.他們壓抑真實的自己,努力去做父母期待中那個理性思維能力強,成長動力強,努力學習的自己來滿足父母,取悅父母.
然而,有一天,他們終將分裂.
因為他們的靈魂不容許他們做那個虛假的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會難以安睡.因為內心有一個聲音會一直響起:這不是我要的生活啊,這不是我要的卓越啊.
就像大多數(shù)父母現(xiàn)在就體驗到的生命主題曲一樣: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span>
然后這樣的主題曲成功的在孩子們的身上又復活了.又輪回了!
或許有些家長還是覺得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告訴了孩子要做最好的自己啊.
然而,當家長們不斷地追問孩子成長了什么,收獲了什么的時候.分明就是在說:你現(xiàn)在是不夠好的,你現(xiàn)在是不行的.你要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另外一個人才可愛,才優(yōu)秀,才值得被愛.
父母要做的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精彩.孩子遇到問題時,或許需要的不是你"指導和教育"!需要的是你的支持和理解.要知道當你只有理性的指導和教育時,這中間沒有情感的支持,理解和陪伴時.他進入人際關系時也會以這種方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結果是他會受挫敗,會受傷,會被排斥.他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他就被這樣對待的啊,他就是這樣被指導著,被教育著成長的啊.為什么當他這么對伙伴時,會出現(xiàn)問題呢?他痛苦了,困惑了,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了.
所幸,他們年齡都小,這些問題都是來得及調整的.但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配合.父母要給的是對孩子愛的支持,理解和陪伴.分享自己生命中的精彩!孩子的成長,以及他會成為什么樣子,交給他自己.
當一個人自由放松地成長時,善和優(yōu)秀都會綻放出來.
一樣也會優(yōu)秀,只是一個是他自己想要的.一個是父母期待的.
如果父母只是想要的個優(yōu)秀的孩子.那么就請放下你的期待.耐心的等待一朵花開.讓他自己自由綻放.
你看樹木你不管它,適當?shù)年柟夂退蜁屗Ψ比~茂.若你天天管它,沒事兒就去澆水,沒事兒就去拔一下,沒事兒就來點化肥.我估計沒長大就枯萎了.
父母就是要做那個適當?shù)年柟夂退甜B(yǎng)孩子的生命就好,成長交給他自己.
有一些轉變和成長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比如,來明睿書院比較早的一個女生.因為內在有很多被壓抑的情緒不知道怎么表達.所以內心是非常混亂的.這樣的一個孩子初來書院,她是試探性的,觀察環(huán)境夠不夠安全,老師值得不值得信任.
第一個月的任務實際上是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這個過程中她會用一些她覺得你不能接受的行為來測試你夠不夠接納和安全.
所以第一個月的時候,那個女生沒有完成過一份作業(yè).但凡說話都會說以前在哪里怎樣怎樣好,她家里怎么樣怎么樣好.她表達的意思是:我以前呆的地方都是很棒的,我家里也是很好的,我父母和兄弟姐妹們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你們這里并不怎么樣.背后的原因還是自我價值感不足,不自信,對周圍環(huán)境充滿防備心的.
我心知肚明,卻不動聲色.然后只是默默陪著她聽.偶爾讓她撒下嬌.慢慢的,她快把那些過去翻來復去說完了之后開始試探性的融入書院的生活.我沒有要求她,只是很在耐心地跟隨她的步伐.
直到她覺得安全了,開始自在地在這里生活的時候,才開始愿意學習.這個時候學習的愿望還是不強烈的.原因在于跟伙伴的關系處理上是有障礙的.內心很糾結,沒有辦法安心做事情.每次她覺伙伴的行為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候都壓抑在心里.她自己對別人表達友好的方式都是她在家庭里學習到的一些方式,那些方式有一些是不被伙伴們接受的,有一些是伙伴們理解不了的.她就覺得很受傷害.但還是表達不出來.表達不出來的情緒就直接轉化成"隱攻擊性行為".不跟伙伴們說話,不合群,擺臉子,發(fā)脾氣,感冒....直到數(shù)次團體心理課程之后,她終于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簡直是一場"暴風雨"?。薜醚劬炷[成一個大饅頭了.
這對她是一個多大的突破?。齼刃母惺艿蕉嗌俚陌踩艜@么痛快的表達真實的自己呢.書院里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陪伴著她,聽她傾訴,聽她釋放.最后說完了,她自己又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不會表達和溝通給自己和伙伴帶來了多大的障礙.表達完了之后跟伙伴們消除誤會,重新建立關系,學習更好的溝通模式.
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她在書院里以后的生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對她的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她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文化",大家走在一起,像是"聯(lián)合國"一樣,充滿了不理解和不懂得.然而要通過溝通和表達才能夠建立起和諧的關系.才能讓別人理解自己,自己也才能理解別人.要每個人都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跳好這個集體舞.將來她工作,生活,擁有自己家庭的時候,這個能力都會陪伴她一生.
近兩個月的時候,她才真正綻放發(fā)自內心的笑容.安心地開始學習,也開始主動要求學習任務,開始努力地追趕伙伴,反思自己行為......
她是轉變了,她變得開始用別人需要的方式來關心人,她變得更加的沉穩(wěn)了,她的情緒變得穩(wěn)定了,她不用再忐忑誰喜歡自己,誰不喜歡自己,她能夠試著安心地做自己了.
然而這些成長和轉變如何回答家長的問話:你收獲了什么?你成長了什么?
回答不出,家長就會失望.她就會有壓力.就會擔心父母不讓自己留在書院,會給自己安排更能讓她"快速成長"的地方.
我在想,不知道家長們需要孩子成長成誰的樣子會更滿意.
我也在想,家長們錯過了太多他們就這樣用自己速度慢慢成長過程里的美好.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
就像大自然中每種物種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xiàn)自己的美好.銀杏會在自己的季節(jié)結果,桂花會在自己的季節(jié)飄香,玫瑰會在適合的時候開放,鐵樹會很有耐心地慢慢開出花,夜來香會偷偷地開花......
我不知道哪個孩子會在什么時候綻放.就像我不能要求一株玫瑰開出夜來香的花,不能期待一棵桂花結出銀杏果一樣.
然后在看著每個孩子以他們自己的個性在綻放的時候,我深知每個孩子的速度和方式,都不同.所以在看每個孩子時都會調整自己的"焦距".
我想跟學堂的父母說,也想對所有選擇新教育的父母說:先接受你的孩子現(xiàn)在的樣子,這是他們未來成長的基礎.欣賞他們現(xiàn)在的樣子.你才不會錯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太多美好.
就像我只是跟他們相處不長的時間,就常常覺得為他們而驕傲.他們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沒有做出"有名"的事情,沒有做出"讓別的家長佩服"的事情.沒寫出太棒的文章,沒有做出像樣的演講.然而我為他們在生活,學習中的一些細節(jié)感動,驕傲.
在他們自發(fā)組織在(我很久之后才知道這件事情)每天在睡覺前"召開會議",討論自己一天的成長.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時.
在看到每周一學生展示日,他們自己研發(fā)的課程主題呈現(xiàn)時.
在看到她為伙伴的生日做出完美的蛋糕時.
在看到他們?yōu)榛锇榈囊粋€問題討論各種的辦法時.
在看到他們照顧小朋友時.
在看到他們痛快地玩樂綻放燦爛笑容時.
.....
這樣的瞬間太多了.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美好的個體.他們不需要成為別人.他們就做自己就已經(jīng)是完美的.他們就按照自己成長的方式和速度,體驗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那樣慢慢成長,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情.然后去做,去體驗,去完善自己的生命.
我邀請父母們,不要等到以后,不要等到他們成長成為某個誰一樣的人之后才愛他們.而是現(xiàn)在就愛,現(xiàn)在就欣賞他們.我邀請父母們更多的傾聽他們想要跟你們分享的.而不是被要求的,被期待的.我期待,孩子滿心歡喜的跟你們分享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認知.無論在你們的眼里是多么的幼稚,也要去發(fā)現(xiàn)這樣的孩子是多么可愛.唯有這樣,你們才會跟孩子建立真實的內在聯(lián)系,才會有愛的能量流動.我邀請你們進入孩子的內心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需要,去給予他們關注和愛.我期待父母跟孩子說:我不期待你成長為誰那樣.你現(xiàn)在就開心,就快樂,你現(xiàn)在做好自己,未來就會在你眼前鋪開.
新教育的理論,新教育的學習是家長自己的事情.不是學來管理孩子們的.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精彩的.
我跟學堂里做家長互助的小朋友父母說:你們不能教給孩子太多的知識結構.因為時代的變化比以前快不知道多少.你以前和現(xiàn)在學到的東西都還不能讓自己生活的幸福和自在呢,你們怎么確認這些東西能讓你的孩子快樂和幸福呢.你用你們這些大道理都不能讓自己活得更好,怎么保證這些東西能讓你的孩子活得更好呢.
你們能夠傳遞給孩子的是你們對生命的態(tài)度,你們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障礙和困惑的.新教育的理念,父母自己活出來,自然會影響到你的孩子.如果你沒有活出來,沒有做到.只是在概念上知道了去管理你的孩子,就會培養(yǎng)出分裂的家伙.
而且你的孩子有一天明白過來,因為你,他沒有機會活出他自己,會怨恨你的,怨恨你的同時,他的生活也會很糟糕.我想這一定不是你期待的.
當你想讓孩子多學習點東西,多做點運動.一定要怎么樣才可以時,只是你自己內在的焦慮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你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而是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除非你能夠在面對孩子時是平和的,充滿著愛的.
若你是一個沒有感知力的人,你無法看到孩子的世界在發(fā)生著什么.比如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協(xié)作,如何探索好奇的東西,都是你看不到的.你怎么知道你以為有用的比他們自己探索到的更有價值呢?
沒有一個人會愿意成為平庸的人.每個靈魂來地球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和進化.每個靈魂的使命都是活得卓越.當你給他自由,尊重和愛時,他的善和卓越就會綻放出來.
<道德經(jīng)>里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個人用在教育上的理解是:真正的善是自發(fā)出來的.不是要求出來的.不是你說這樣做好,那樣做是優(yōu)秀,他按你說的那些而表現(xiàn)出來的.按你的要求和期待展現(xiàn)出來的善里面失去了本真純凈的美好.
你是一個懂得生活,能夠活在當下的人,能夠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不受過去經(jīng)驗思維的限制來處理和面對時,你面對一個孩子時也會用一個全新的眼光來看他.你會為他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合他的方法.而不是用一個既定的模子去雕刻他.這時,你不需要做什么,他就會成為最好的他自己.有很多標準和要求的教育就會雕刻出一個沒有自己思想和主宰力的產(chǎn)品,少了一些生命力.
善和美好都是無法"作"出來的.只有他自己會通過內在的綻放而展現(xiàn)出來.你看大自然的那些美好,是要刻意展現(xiàn)的嗎?都是在安靜地綻放自己的美麗.沒有一個大自然的花朵和樹,想要成為別的植物那樣.開花的就開花,不會覺得結果的才是好的.結果的不會否定自己,去想自己沒有飄香就不好了.
順應道的規(guī)律,順應每個孩子自己的個性和天賦去發(fā)展他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差的就是那種只在乎表面功夫的教育:你要怎么樣做別人才會說你是好孩子,你要怎么做別人才會說你是有禮貌的,你要怎么做,別人才會說你是優(yōu)秀的.....這樣培養(yǎng)就會培養(yǎng)出虛偽的偽君子來.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會因別人的評價和看法而痛苦或者快樂.會因取悅別人而委屈自己.
昨天團體中幾位"石頭"型家長就是這種方法教育長大的.所以縮手縮腳的,放不開自己,把真實的自己包裹的很嚴實.滿口大道理,但卻少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千萬別把新教育做成第二個體制教育,別把今日學堂當成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個模版出來的樣子.
那樣,估計新教育也會像體制教育一樣讓人聽到就頭痛了.
昨天通過一整天的團體心理課程的努力,讓孩子們把壓在心頭的"大山"放下.能夠放松的學習和成長.
我期待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親愛的新教育父母,你的選擇是什么呢?
我也是一個媽媽,我選擇靜待花開.不期待我的孩子成為什么樣子.我給她盡可能創(chuàng)造利于成長的環(huán)境,共同成長的價值伙伴,接下來就是她自己事情了,讓她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她的生命.
而我,要做的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
親愛的新教育父母,你現(xiàn)在愿望放下你的期待了嗎?你可以分享你自己的精彩了嗎?